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太子哥哥如今成了皇帝哥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身上的威严也日甚一日。苏韶偶尔见到他,觉得苏宸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脸上温和笑容不再,整个人冷了很多。
    祝皇后成了祝太后,从太极殿搬到了长安宫。她对苏韶说,陛下这是在立威信呢,不要因此而疏远陛下,等他长大之后也能跟陛下保持亲近,得到的好处只多不少。
    苏韶觉得祝太后其实跟先皇的思维方式有点点像。她以为苏韶性子好,不会跟其他儿子们争抢,几个儿子也会念着兄弟间的情谊好好待他。可是她却没有想过,就算是亲密无比的夫妻,都可能闹矛盾,更何况是兄弟。
    听过苏越疯狂的言语之后,苏韶深以为自己对几个哥哥的了解不够。谁知道背地里,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宫里闹出一件大事。
    先皇离世才几个月,宫妃们有皇子的,都随着皇子去了封地,剩下的都被送去太庙念经礼佛了却残生。
    一切都安排的好好的,但是派人去请宫妃们离开时,素来低调的王美人却忽然吵闹起来,非要求见太后娘娘。
    当今已有家室,曾经的太子妃晋升皇后,自祝太后手中接管凤印,打理后宫事务。皇后跟太妃们相比,终究矮了一辈,不好插手。可是宫里一有响动,消息便会迅速传开,皇后不难知晓此事,稍一打听就明白了缘由。
    王美人不愿去太庙,爆出了与翊王苏越非同一般的关系。
    怕被祝太后秘密处死,她特地将此事张扬出去,为的就是让众人皆知,好叫太后心生忌惮,最好把苏越喊过来亲口对峙。
    她不受宠,先皇都不一定记得有这么个人。王美人位分算不上高,身边伺候的人不多,躲过他人耳目跟苏越秘密交往不算难事。苏越搬出宫后仍旧与她藕断丝连,也给了王美人一份自信。
    翊王殿下心里一定是有她的,否则不会至今仍然膝下无子。
    若是被送到太庙,就没法见到苏越了。而且不再是宫内宠妃,吃穿用度也会缩减,她位分低,说不准还要被曾经得宠的娘娘撒气。彻底断了希望,清苦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
    不如放手一搏,翊王绝不会放任不管的!他与陛下感情深厚,若是能求一句请,她就可以从深宫中解脱了。
    苏越通过身边的杏儿传递消息,才刚联系上苏集,不能立刻取得他的信任。他自信这只是时间问题,便先着手手中的势力,每日忙的不可开交,还要在兄长面前表现的清闲。
    他做的津津有味,只是还没等将事情步入正轨,就被传唤到了宫里。
    苏越心思百转,一点一点把手下的小动作顺了一遍,确定没有留下把柄。
    长乐宫里人不算多,但是各个神情肃穆。
    苏越清楚,每当有大事发生的时候,宫人们都会小心谨慎、噤若寒蝉,生怕惹了主子不快,被发落一顿。
    上次被祝太后喊到太极殿,宣布陛下驾崩的消息时,宫人们的表情也是这样的。
    苏越定了定心,重新挂上微笑,步履沉稳地进了殿内。
    刚才在外面他跟下人们打听过,可惜外面的内侍比不上伺候在主子身边的人知道的多,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苏越不觉得自己哪里有纰漏,想多了,反而底气足了起来。
    陛下坐在主位,两侧分别是祝太后和皇后。他年纪最小的弟弟一脸茫然地呆坐在母亲身边,下方跪着一位美貌宫妃。
    离近了一看,苏越才发现她长得很面熟。
    带着恰到好处的迷惑不解,朝几位大佬行了礼,他瞥了一眼哭哭啼啼的王美人,问道:“母后和皇兄搞这么大阵仗喊我过来,是有什么事发生吗?”
    “殿下……”王美人凄凄地喊他。
    她穿了一身素色衣服,符合孝期里的穿着,也完美地展现出柔弱的气质。在场的女人们都清楚,王美人打的什么主意,只能神色难看地等苏越自己开口。
    “您请自重。”苏越躲开了她的动作,“母亲,到底怎么了?”
    祝太后很生气,不想再复述一遍,她对陛下道:“宸儿,你来说吧。”
    陛下不想违背母亲的意思,便将王美人的话复述了一遍。为了照顾十三弟的理解能力,特意把话讲的很清楚。
    苏韶沉默地坐在一边,心里也有点忐忑。
    看苏越的样子,肯定不会对王美人负责的。他会来到这里,也是因为王美人话里牵扯到了他,打算用年幼时看到的那次,来证明两人的关系。如果能趁机敲打苏越其实是件好事,省下后面还要担惊受怕。
    陛下讲完后,看着苏越,面无表情问道:“五弟,你有话要说?”
    苏越嗤笑一声,“简直无稽之谈!我若真与太妃有私情,还长达九年之久,怎会无人发觉?况且九年前,臣弟不过十五岁,怎能做出如此出格之事?”
    王美人不可置信地看着他,身体摇摇欲坠,“殿下……您离开宫之后,与嫔妾的书信往来,嫔妾至今仍旧保存。念在嫔妾对殿下一片真心,先皇未曾宠幸过嫔妾,只求陛下给嫔妾一次机会,放嫔妾出宫吧!”
    苏越心里不停地骂这个女人蠢。
    之前怎么没发现她这么蠢?
    给皇帝戴了绿帽子,先皇离世还没有多久,正是新皇稳定民心的时候。什么样的皇帝可靠?自然是宽容任慈,处事果决不拖泥带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