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明诚可以装作不知道这些事情,坦然地把豆制品全部销售给沈家。但是,生意不是这么做的。
以诚为本,这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生意的准则。
所以,即使祁明诚需要钱,他还是要把其中的一二三四说清楚。
沈顺听到这话,不免愣了下。祁明诚说的这些,其实他早就想到了。但是,对于沈顺来说,这件事既然是主子吩咐他做的,那就不能把赵家的事当一般的生意来对待,却不想祁明诚竟主动说起了。
沈顺尝过赵家的豆制品,如果赵家和沈家的酒楼处在同城,那这笔生意就真的可以做了。但是,赵家不会贸然就搬到都城去,而沈家也没有必要来梨东镇上开一家酒楼,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市场啊。
见沈顺沉默了一会儿没有说话,祁明诚心中已经有了决断,说:“其实这些豆制品的做法都很简单。沈管事你若是真的看好它们的市场,我可以把方子免费送给你们。不如你们酒楼自给自足吧。”
祁明诚一直都很清醒。他知道,梨东镇是小地方,所以赵家弄出来的豆制品没有人模仿。但都城中人才济济,天南地北的过客又很多,如果沈家酒楼把豆制品当特色菜,应该很快就会被人模仿了。
说白了,这些豆制品不是祁明诚发明出来的。
也许,在这个时候,各地都已经出现相应的方子了。只是,每个地方的豆腐都会衍伸出不同的豆制品,祁明诚是仗着自己的经验,把各地的方子都整合在一起了,显得他们家卖的豆制品很多。可如果沈家酒楼靠这个赚了钱,只要其他的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他们肯定会尽快把各种方子找齐的。
于是,祁明诚打算直接把方子白送。至于卖方子或者拿提成什么的,就都免了吧。与其让沈顺以及沈顺背后的主子在日后觉得他们被糊弄了,还不如他现在表现得大方一点,还能叫他们高看一眼。
有时候暂时认着一点亏,都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啊。
沈顺不知祁明诚想得如此深入,连忙说:“若真白拿了方子,回头主子一定要打断我的腿了。”
“你们拿了方子,做成吃食,卖给都城中的达官显贵。我们还是做小本生意,卖给乡里乡亲。所以,就算你们拿走了方子,也一点不耽误我们赚钱。我觉得这挺好的。大哥,你说呢?”祁明诚说。
赵大郎见问题抛给了自己,想了想,说:“阿弟说得对,咱不能让你们做亏本的买卖。”
赵大郎这人,憨厚归憨厚,但他又不是真傻,因此他这句话说得颇有技巧。他只是否决了不把豆制品卖给沈家酒楼这件事,但在卖不卖方子这件事情上并没有表态。他总觉得祁明诚还在算计什么。
沈顺自然不愿意白拿方子,于是打算继续说服赵家人。
祁明诚见他目光清正,诚意十足,便说:“这样吧……方子是不会卖的,你们想要就直接拿走吧,这个真的不值当什么。而若你们心里过意不去,不如就帮我一个小忙,如何?我夫家有两位兄弟,于念书一事上颇为勤勉,只是我们这里消息闭塞,夫子又颇为学究,我总担心他们被耽误了。”
沈顺心里一跳。祁明诚这个忙该如何帮?他的心里一时间涌起诸多想法。
读书人的事情,自然不能由镇国公府出面来管了,尤其是镇国公府现在必须要时刻保持低调。不过,他家主子的外祖父周老爷子乃是当世大儒,虽已致仕,在清流中还颇负盛名。此人的意思莫不是想要让他夫家的两位兄弟拜周老爷子为师?不不,也许他只是想要从周老爷子手里拿到一封推荐信?
越是有名气的文人就越注重自己的名誉,周老爷子的推荐信可不好拿啊!
沈顺心里有些为难,不过他面上却没有显出一分一毫,认真地听着祁明诚继续往下说。
☆、第十七章
“夫家兄弟”这种说法,对于祁明诚来说,其实是有些别扭的,他对此不是很习惯,总觉得好像有点把自己女性化了。不过,以祁明诚现在的身份来说,赵三郎、赵四郎确实是他的夫家兄弟。与此同时,如果赵成义还活着,那么当他说起祁大娘子等人时,他的用词也应该是“我夫家的姐姐们”。
这里面并没有任何的不对!
景朝的男子间是可以结契的,虽说这种情况不多,但这和男女间的婚姻一样具有合法性。祁明诚不在这个环境中长大,心里才会产生一点尴尬,其实赵家人以及沈顺一点都没觉得他的说法有问题。
阅读历史,我们总是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在祁明诚穿越前的时空中,他的祖国还没有通过同性恋婚姻法,那时的一些人在这方面的看法,似乎比古人们还要来得更保守,或者说是更为封闭。
当然,每个时空的发展都不一样。在这个时空中,如果景朝之后没有出现什么严重的文化侵略以及文化断层,那么在它由封建社会体制过渡到现代社会体制的过程中,同性恋婚姻法应该会被确立。
祁明诚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把那一点点轻微的尴尬放下了。
沈顺对着祁明诚洗耳恭听。
祁明诚自然不会提出什么让沈顺觉得为难的请求。他是个生意人,生意人其实很会拿捏分寸。
祁明诚微笑着说:“……总之,若是能拿到历年的科考卷子就好了。”这点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对于赵家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对于背靠镇国公府的沈顺来说,不过就是他的举手之劳。
对,甚至不需要惊动沈顺的主子,沈顺自个儿就能把这事儿应下了。
沈顺的心情立刻就放松了,又问:“可还要别的什么?”
祁明诚见他眉目间并没有勉强,才继续说:“若是能拿到配套的历年优秀卷子就更好了。”
“这是自然的。”沈顺的笑容越发真诚,“还有什么能让我帮上忙的,请一并说来吧。”
祁明诚觉得沈顺真是太上道了,说:“若是能加上一份时事分析就最好不过了。不需要特意收集那种隐秘的消息,要的只是久居都城之人都能知道寻常消息,让我三弟、四弟观之心中有数即可。”
赵家三郎、四郎在学业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们身为农家子,对于民间疾苦也知之甚多,他们唯一不知道的就是□□势。偏偏这个是最要命的!在任何朝代中,站错队伍的代价都很高昂。
因此,祁明诚看着沈顺的眼神就像是在看着一个小金矿。
虽然祁明诚口口声声只让沈顺帮忙弄到一些浮于表面的政治信息,但是,人人都有私心,就算沈顺用一些尽量客观的词汇去给他们弄了一份都城中的局势分析谱,祁明诚也能从中揣摩出沈顺的三分偏向来。而沈顺的偏向其实就是他身后那位主子的偏向,也就是镇国公府的偏向。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明真道人的记忆中,祁明诚并没有得到多少有用的消息,但他知道一点,在现任的皇帝之后,继位的不是这位皇帝的儿子,而是这位皇帝的侄子。这位侄子还下旨给镇国公府过继了一个继承人。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只要挺过这几年,抱上了新皇大腿的镇国公府的前途一片光明啊!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三郎、四郎在科举中有所成就,他们只要尽力保持低调,保全自己度过接下来政治上最黑暗的几年,并适当地偏向镇国公府的势力,等到新皇继位后,他们就能够出头了啊!
算算年纪,到了那时,他们也才不过三十来岁,即使此时的人均寿命不长,这个年纪也不算老。
当然,祁明诚的这些心思在此时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沈顺哪怕不清楚祁明诚真正的“远见卓识”,此刻也开始佩服他的心思了。因着主子的吩咐,他起先就不曾小看过这家人,如今更不敢看低了祁明诚,保证说:“你且放心,我都会帮你弄到的。”
“沈管事这般好人品,我又有什么不放心的?”祁明诚笑着说。
沈顺身为沈灵左右手,按说是经历过风浪的人,却不想很不经夸,被祁明诚说得耳根子都红了。
祁明诚起身去三郎、四郎的房间里拿了纸笔,把各类豆制品的做法都详细地写在了纸上。他自穿越后一直坚持练字的效果终于显出来了,一手字虽不至于让人惊艳吧,但至少端正大方、能够见人。
待沈顺离开后,赵大郎搓了搓手,喊了祁明诚一声“阿弟”,就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才好了。
赵老太太也是一脸感慨地看着祁明诚,道:“这方子都是你的,如今你却为了三郎、四郎……”
即使祁明诚已经很努力地在融入这个时代了,但此时的人们对于方子的看重,依然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在祁明诚穿越前,上个网就能知天下事了,虽说知识无价,但从某个角度来说,信息似乎又变得不值什么钱了。可现在不一样,消息闭塞不说,生产力也低下,好东西当然要习惯性地藏起来。
方子、经验、手艺等等,这些都是不能轻易教给别人的。
祁二娘为何不敢把赵小妹教给她的针法再教给祁大娘子?因为艺不轻传是整个社会的共识。
祁明诚仿佛能看到赵大郎这敦实汉子的眼中下一秒会有泪光涌动,便赶紧把自己不卖方子的理由说给赵大郎听,并且还说:“三弟、四弟是读书人,若是他们有幸考上功名,我不也跟着受益吗?”
赵大郎连连点头:“你说得对!你为他们做了这么多,他们以后必定是要敬重你的。”
祁二娘在一旁抿着嘴笑。她心里虽也有点可惜那些方子,但既然祁明诚已经做出了决定,她自然不好再说什么。而且,祁明诚是他的亲弟弟,她亲弟弟这么做了,她在夫家不跟着长脸么?祁二娘摸了摸自己微微显怀的肚子,只觉得自己这日子真是过得越来越好了。她赶紧又在心里念了一声佛号。
天气再转冷一点,很快就要过年了。
刚进入腊月,大家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祁明诚有心想要凑这份热闹,但他不习惯这时候的天气,竟被冻成了一只忧伤的哈士奇。他每天起床后,就和火炉子黏在了一起,轻易不敢离开火炉子。
对于祁明诚来说,每天入睡、起床都变成了一件艰难的事情,入睡时艰难是因为被子里太冷,起床时艰难是因为被子外太冷。全家就祁明诚最挫,连祁二娘这个需要特殊照顾的孕妇都没有他怕冷。
要不是今年他们家自己烧了炭,炭是绝对够用的,祁明诚估计会觉得这个冬天更难过。
腊月二十后,三郎、四郎的学堂也歇假了。
他们都是机灵人,知晓了祁明诚为他们做的事情后,却是除了“谢谢”,一句好听的话都说不出来了。三郎每天睡前都会很有耐心地帮祁明诚烤被子,四郎默默拿出了书本,督促祁明诚继续念书。
三郎、四郎归家的第二天,赵家养的两头猪就该出栏了。